2024年江苏成考时间定于2024年11月5日和6日,筹备考试报名专升本层次的考生,需参加政治、外语及专业基础课三门必考科目的考试,成人高考帮考试前辅导平台提醒各位考生提前进行复习,科学备考。除此之外,成人高考帮考试前辅导平台为帮助各位考生更有效的复习,将逐步对各层次、各科目的复习重点进行整理发布,以供考生参考。本次更新内容为《2024年江苏成考专升本《大学习语文》科目备考重点9:虚词“且”和“乃”》,请考生注意。
《大学习语文》大纲在“汉语入门知识”中提出的第二项需要为:“学会常用文言虚词之、其、者、所、诸、焉、则、而、于、以、且、乃等的使用方法,辨别同一个文言虚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含义。”此项需要侧重于对课文中出现的容易见到文言虚词意义或使用方法的学会,下面分别作些介绍。
(一)副词
1、作为副词,“且”可以表示情态、程度、时间等,可译为“尚且”“姑且”、“暂且”、“而且”、“况且”等,这与现代汉语的使用方法近似,不难理解。另有两种使用方法是现代汉语所不拥有的,应注意学会。置于动词或动词性短语之前,表示这一动作行为将要发生,可译为“快要”、“就要”、“将要”等。比如:
(1)坐,且将戮。(《张中丞传后叙》)
(2)虽食,且不下咽!(《张中丞传后叙》)
(3)三人还射,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李将军列传》)――且尽:将要完结。下同。
(4)汉兵死者过半,汉矢且尽。(《李将军列传》)
(5)外无待而犹死守,人相食且尽。(《张中丞传后叙》)
(6)及其无救而且穷也……虽欲去,必不达。(《张中丞传后叙》)――且穷:指将要无计可施。
2、置于数目词之前,表示接近这个数目,可译为“大约”、“接近”、“快到”等。比如:
(1)初守睢阳时,士卒仅万人,城中居人户亦且数万。(《张中丞传后叙》)
(2)去后且三年而马伶归。(《马伶传》)
(二)连词
1、 连结前后两项,表示选择关系,可译作“是……还是……”、“……还是……”等。比如:
(1)焉足以知是且非邪?(《答李翊书》是且非:对还是错。)
(2)岂吾相不当侯邪?且固命也?(《李将军列传》)
2、 连结前后两项,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又……又……”或“一边……一边……”等。比如:
居一2日,(萧)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史记。淮阴侯列传》)
《大学习语文》大纲在“汉语入门知识”中提出的第二项需要为:“学会常用文言虚词之、其、者、所、诸、焉、则、而、于、以、且、乃等的使用方法,辨别同一个文言虚词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不同含义。”此项需要侧重于对课文中出现的容易见到文言虚词意义或使用方法的学会,下面分别作些介绍。
(一)副词
1、作为副词,“乃”可以表示多种接续关系或情态,有时使用方法近于连词。表示顺承接续关系,可译为“于是”、“就”等。比如:
(1)今尔出于崖,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庄子。秋水》)
(2)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李将军列传》)
2、表示逆向转折关系,可译为“却”、“但”、“反而”、“居然”等。比如:
(1)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谏逐客书》)
(2)先生不羞,乃有意欲为收责于薛乎?(《冯谖客孟尝君》)
(3)臣部为前将军,今大将军乃徒令臣出东道。(《李将军列传》)
3、表示对某人、某事的确认,可译为“这”、“这就是”等。比如:
(1)左右曰:“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冯谖客孟尝君》)
(2)因烧其卷,民称万岁,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冯谖客孟尝君》)
(3)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冯谖客孟尝君》)
(4)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李将军列传》)
4、表示对结果的强调,可译为“才”、“这才”等。比如:
(1)昭昭然白黑分矣,而务去之,乃徐有得也。(《答李翊书》)
(2)平旦,李广乃归其大军。(《李将军列传》)
(3)告广曰:“胡虏易与耳。”军士乃安。(《李将军列传》)
(4)良久,乃许之。(《李将军列传》)
5、表示递进,常与“至”等适用,或译为“以至”、“以至于”。比如:
(1)无论事之大小,必有数次乃至十数次之阻力。(《论毅力》)
(二)代词
指代第二人称,一般只作定语,可译为“你(的)”、“你们(的)”。比如:
(1)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五代史伶官传序》)
(2)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温馨提示:专升本《大学习语文》科目的考试时间是上午9时至11时3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满分150分。